潛江新聞網訊(潛江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周 瑩 袁邦斕)他,熱愛文化,是我市文化戰線上的骨干;他,責任心強,是群眾心中的暖心人;他,扎根基層四十載,像陀螺一樣,為挖掘、傳播非遺文化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轉動著。他,就是竹根灘鎮綜合文化站站長邵樂鈞。
走進竹根灘鎮,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呈現出一派悠閑自在、幸福祥和的景象。“以前晚上無所事事,自從文化站建成后,我們有空就來廣場唱歌跳舞,這里成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家住文衛路的居民羅愛英說。
羅愛英口中的竹根灘鎮綜合文化站,于2023年2月動工,今年4月交付使用。該文化站占地面積58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設有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管理和輔助用室、多功能活動廳等。
最初,竹根灘鎮綜合文化站基礎設施匱乏,僅有50平方米的平房書屋,還兼賣文具和圖書,讀本不超過1000冊,農村文化市場一片蕭條,群眾文化活動單一。1984年,邵樂鈞擔任站長后,先后四次自費前往本市及外市先進文化站參觀學習,結合竹根灘鎮實際撰寫文化站改造實施方案,積極爭取上級主管部門和竹根灘鎮黨委政府的支持。2003年,一座擁有辦公室、閱覽室、會議室的兩層樓房拔地而起,文化站舊貌換新顏。隨后幾年,他依靠多方力量,積極向上爭取,籌資8萬多元創建五星級農家書屋,擁有1.2萬冊圖書、46種報刊和1000多張電子音像制品。
“文化站是群眾的精神家園,群眾喜愛什么樣的節目,群眾最迫切得到什么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就搭建什么樣的舞臺。”這是邵樂鈞上任時的承諾。四十年來,他用汗水與執著兌現了這一諾言。
多年來,邵樂鈞憑著對文化活動的熱忱與干勁,充分發揮綜合文化站職能,主動爭取市文化和旅游局、竹根灘鎮黨委政府的支持,積極興辦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推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以及各類文化惠民活動常態化開展。該文化站先后舉辦11屆科普有獎征文、9屆“財政杯”象棋大賽、8屆“潛江鑼鼓”展演、8屆群眾廣場舞展演、5屆太極拳培訓暨聯誼、4屆“最美書屋”攝影展、花鼓劇院送戲下鄉等大型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竹根灘文化現象”。
作為一名鄉鎮文化工作者,邵樂鈞高度重視非遺的挖掘、整理、保護及傳承工作。他深入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存續狀態、生存環境、傳承情況,并進行系統記錄和客觀評估,及時掌握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變化,建立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登錄制度和增補修訂機制。
竹根灘鎮是湖北風俗鑼鼓之鄉,群眾基礎深厚。如何讓民俗文化“活”起來?潛江鑼鼓成了邵樂鈞推廣鄉村文化的首要目標。他騎著自行車,在全鎮尋訪鑼鼓師傅。
77歲的邵生龍是潛江鑼鼓民間高手。他表示,潛江鑼鼓能受重視,離不開邵樂鈞的大力推動。如今,在邵樂鈞的努力下,潛江鑼鼓從原先的小打小鬧發展成為老百姓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風俗大餐。而且,邵生龍廣收徒弟,創新編排鑼鼓新曲,成為省級非遺項目潛江鑼鼓的代表性傳承人。
為弘揚潛江鑼鼓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邵樂鈞大膽融合流行音樂、廣場舞和陜北鑼鼓等元素,打造出2.0版本的潛江風俗鑼鼓。
“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結合時代要求傳承創新,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時代風采。”邵樂鈞每年至少深入村組200多次開展文化資源調查,他的足跡遍布了竹根灘鎮的每一寸土地。目前,該鎮的江漢平原皮影戲、潛江民歌、潛江燈會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潛江高臺舞獅、潛江木雕、海馬、鑼鼓、焌米茶等被列為省級非遺項目。
吃得苦、不怕累是邵樂鈞的真實寫照,他的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材料。邵樂鈞笑著說,竹根灘兒歌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現在只要有時間,他就會開車進村拜訪老人,收集竹根灘兒歌。這是他退休前最想完成的事。
在竹根灘鎮宣傳干事吳思若眼中,邵樂鈞是一個一心撲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工作狂”,“邵站長對工作充滿激情,不知疲倦,較真又有擔當,這種精神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四十載青春,四十載堅守,四十載付出,邵樂鈞書寫了精彩人生的輝煌篇章,奏響了矢志不渝的奮斗贊歌。2021年,他作為全省唯一一個鄉鎮文化站長榮獲“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23年第四季度獲評“荊楚楷模”。今年8月,竹根灘鎮綜合文化站獲評全省特級綜合文化站。
“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老百姓喜歡什么樣的活動,我們就舉辦什么樣的活動,請他們參與,使他們快樂,讓他們健康,真真切切做到文化惠民。”邵樂鈞飽含深情回顧走過的路,接下來,他將繼續憑著滿腔的工作熱情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帶領團隊一步一個腳印,把群眾文化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出彩。